第七章 一场危机(1/1)

我们马上记住本站网址,www.baikecu.com,若被浏/览/器/转/码,可退出转/码继续阅读,感谢支持.

仅仅几日,坐上神坛的他已经不再是什么羸弱书生,现在已经是举手投足间仙气四溢的魁星了。

当真一呼百应,仅仅月余的时间就整合了整个秦北府的所有势力,高明的是并不以未来王皇自居,就连平时也是各分舵自治。

他更像是一个图腾,一个象征,只是在幕后发布教义传扬太平起事,发动下一步起义的计划,并不自享权力,反而任由各分舵舵主扩张势力。

烧杀劫掠不少富商官宦,解救不少活在水深火热中的人,于穷苦百姓秋毫不犯,特别不纳钱粮,杀尽贪官的行动。

更是激起那些惨被迫害之人的怒火,短时间内就聚集数万信众。

朝廷自然不肯任其肆意扩张,派出三路大军围剿秦北府这群逆贼,但凛冬已至,运河冰塞,南路军没办法继续乘船北上,只能在半路下船,转步行进军,没有一两月可没办法赶到。

西路军本想着途经西漠月余便可赶到,但路遇百年未遇的黑沙暴,损兵折将不算,还有大半人都迷失在荒漠之中。

只剩下周遭驻守的北路军一支,北路军的将领本来盼着三路军齐进,定然摧枯拉朽,很容易就能击溃那群反贼。

当他得知南路军遇阻西路军溃散的消息之后,心中也是一毛,难不成真的会有神迹,他本就是信鬼神的人。

现在就剩下他一路军,哪怕麾下有过万的强军战马,也是独木难支,根本不敢孤军深入。

只能瞒着朝廷,说贼寇妄想偷天换日,想从别路逃跑,只能分散兵士,将所有道路设卡围堵。

甚至还大言不惭地上书说,围堵住了想要冲出包围的贼寇,全歼反贼数百,为了不让反贼逃出秦北府,特意散兵设卡,形成合围之势。

如今兵散合围,难以率兵强攻,只能期盼朝廷赶快派兵增援。

朝廷此时可不管那么多,特别是皇帝本就因为这事暴怒,况且明年就是在位的第十年,皇帝更是等不了,也不顾百官阻拦。

命令南路军必须日行百里,月内与北路军汇合,抽调秦北府旁边各州府的守城驻军立即增援。

严冬已至,可怜那些南路军一路风餐露宿,日行百里夜行百里地赶来与北路军汇合。

可他们本就疲惫不堪,人马已经瘦得不成样子了,还被朝廷严令在年前攻下秦北府,可是他们本就南方兵,身上的装备也都是夏装。

他们急行军,可是粮草装备押运万万不及他们的速度,补给跟不上,为争功的北路军也丝毫不给他们接济。

惹得那些南路兵怨声载道,天寒地冻怎么能继续战斗,一路上烧杀抢掠,倒是补充了不少粮草棉衣。

而那些外来的州府守城兵士,可不想白白来一趟,也借着南路兵的名义,奸淫掳掠无恶不作。

周边百姓可是遭了罪,巴不得这群官兵身首异处,更恨不得亲手剁了他们。

正巧此时,有道士和信徒来宣扬太平起事,大赞他们仁义,解救万民于水火,反抗这些贪官贼兵。

传播现在的秦北府河清海晏,没有官吏富商为恶,更不用纳粮交税,皆为同宗兄弟,不分彼此。

要不是那群官兵惹事生非,恐怕太平起事也并不是那么容易扎根人心。

如今太平起事彻底在旁边的州县落了地,还免费收下这一群忠实信徒,这就算是在包围圈外埋下了一线生机。

在这不久前,秦北府不只是被围困那么简单了,甚至还要迅速歼灭他们,原本也想着等春暖花开之后,让那群官兵再多耗耗,熬到他们精气不足,疲累不堪的时候,再一举冲破朝廷的包围。

之前不知是巧合还是真的有天助,两路军受阻,北路军不敢进攻,已经给他们不少喘息的机会了。

只有王魁星自己知道,那些不是他所为,信徒却相信,全靠下界魁星的法力搅得他们人仰马翻,有了仙师庇佑何愁大事不成。

全是上天的旨意,让他们推翻暴政,建立一个大同盛世,现在那群人真的信自己就是仙言中的天兵天将,巴不得立刻上战场杀得那群官兵哭爹喊娘。

神坛后堂内,只有十几个知道真相且明事理的人集会在此。

“如今有消息传来,朝廷要在年前就要诛灭我们,责令南路军日夜兼程赶来与北路军汇合,而且还抽调了不少守城兵,到此增援,眼下外面的百姓还想立刻出兵,你们有什么好办法吗?”

这里面的都是善良明智的人,可以说是亲信,几个已经是舵主了,还有一老一少两个道士在列。

其中一个人说了:

“现在我们士气高涨,想来这一仗可以打赢,怕什么!”

有人反驳道:

“我们可没多少兵器,只有锄头叉子,就算打赢了,我们的损失也不少,恐怕很难再找到这么心诚的信徒了。”

“打也不是,躲也不是,究竟该怎么办?”

王魁星说道:

“估计再有半月他们就能合兵一处了,我们再不快想出办法,我们马上就要完了!不过我也想到了一个办法,那就是后院起火!”

“什么后院起火,你快说吧,这些文绉绉的话,俺可听不懂!”

众人也都纷纷投来好奇的目光,想要知道这个“王魁星”有什么办法。

“我们光靠现在的这些人这些武器,可难以抗衡,必须扩大影响,需要再一次复刻秦北府起义,将战火点燃,朝廷就没办法只顾我们了!”

正当众人再为王魁星的好计策纷纷叫好的时候,原本一言不发的老道却发话了。

“这确实是个好办法,不过……请恕贫道多言一句!”

“道长不必客气,我们都是一家人,有什么话直说就好!”

“虽说你早在官兵合围秦北府之前就派出很多人,方才听你所言,料想就是在为此事做准备,但是私铸官斛和淋尖踢粮的事朝廷早已知道。”

“道长所言在理,虽然明示张贴了皇令,但是为官的遇到这种无本买卖,怎么会不偷腥!”

“照时日算来北方的粮米,差不多已经收得差不多了,我游历各地,知道现在南方的粮还未成熟,恐怕难以再现秦北府的义举了!”

言尽,所有人才知道南北差异,刚刚升起的窃喜再次被湮灭。

“道长果然大智慧,这些我已料想,派出去的人并不只有那一手准备,更是要宣扬我太平起事!”

“看来王施主深谋远虑啊,只是我等游方之人知道,不经苦难,信众可没那么容易加入,没个三五年难有起色,我们现在可没什么时间等他们的行动了!”

听了此言,王魁星也是暗叹起事难啊,本以为自己凭借现在的局势和头脑,必然能够成功,可眼下确实唐突,看来十余年的时间怎么能成就霸业啊。

“道长啊,您看我等该怎么办啊,还望道长能尽力帮助我等一把啊,在下感激不尽!”

“其实昨日贫道就心绪不宁,于是卜了一卦,发现当下确实有一劫啊,不想来的真是快,今日便应验了。”

老道士闭目再次掐指算了起来。

“根据卦象只有一线生机,而且这生机稍纵即逝,必须尽快抓住它!”

“道长还请明言!”王魁星给道长行了一礼问道。

“不必多礼,修道之人本就慈悲为怀,不会眼睁睁看着你们惨遭屠戮,至于你们最后谁胜谁负,那就是正常的竞争了,结果自然上天知晓了,待此劫过去,我和徒弟也是该离去的时候了!”

“道长你怎么要离开,如果霸业可成,我一定不会怠慢道长的……”

老道抬手示意打断了王魁星的话。

“我不仅泄露天机,还想出如此阴毒之法来帮你们渡劫,坑害的还是无辜百姓,我离去也是为了你们好,罢了,只盼你有朝一日面南背北,登基坐殿有人王地主之命时,仍然心念天下百姓。

现在契机马上就到了,不出十日周边城池可能会有人祸,现在需立即派出信得过的人,绕过包围,潜藏于林暗隐于山。

待人祸一过,定能看见契机!我这里有一个锦囊交于我徒弟手中,派他前去,到时他自然知道怎么做!”

“来人啊,立刻叫本尊的护道团前来!”

职守的人立刻就叫来了所有人,王魁星将小道士拉到身前。

“命你们全权听从重九道长的指挥,去做一件救万民的事,带足干粮银钱,今夜三更跟随重九道长出发!”

“是,谨遵法旨!”

当夜一杯壮行酒,送走一队人,老道临行前将锦囊交与徒弟并嘱咐了几句。

小道长带着那队人,走山间小路,横渡雪漠,历尽千辛万苦这才绕出了包围圈。

这一路上风餐露宿,又不能生火取暖,白日三五人一组组偷偷横渡,夜间摸黑行路,免不了冻伤摔伤的人。

还好有小道士带领,一路上隐蔽、打猎、采药治伤,这群人才都囫囵个的绕过包围,这些人一开始的轻视,也变成了依赖。

难怪魁星命他们听从他,现在干什么事都依赖性地要先问他。

等了几天,打探消息的人回传了,南路军与守城军到了,与北路军大营分庭抗礼。

人多事杂,三路军谁也不服谁,况且还没有一呼百应的将军元帅,可没办法管的住所有人。

北路军怕那群人抢功,南路军舟车劳顿还没有粮草装备支援,那群守城兵痞无利不起早,更不想当炮灰,当真难以管理混乱不堪。

眼见时机已到,照着师父的话,打开了那几个人锦囊,依计行事。

先是劫了几个守城的兵痞,化妆潜入里面,再让一些人穿着棉衣拿着酒肉,冒充北路军去南路军军营前惹事。

那几个人吃着酒肉,摇摇晃晃在南路军门前骂道:

“你们这群南蛮子冻死你们,有衣服大爷撕了都不给你们!”

吃的酒肉也豪奢至极,拿着酒倒在地上,肉吃两口扔到脚下用脚踩,肆意挥霍,还说就不给你们。

一天能来好几次,说完挥霍完就往北路军方向跑,气的那群南军牙根直痒痒,恨不得抓了他们,可刚要行动那群人就跑,当真狡猾至极,又不能去北军军营要人。

只能逞口舌之快,骂北军狼心狗肺,跳梁小丑,北边不开化的毛子。

渐渐传到了北军军营,这下炸开了锅,三日后都不用小道士派人去,两军营的人都开始隔营对骂了,如果不是将军军令如山,早就打了起来!

另一边混进抽调守城兵将的杂牌军里的人,本就鱼龙混杂,大多都是关系户,平日就欺负百姓惯了,痞里痞气的。

这群人更是好对付,跟他们吹嘘南军来的路上,烧杀抢掠,夜夜做新郎,天天有钱收。

不像他们这些人,赏钱没有,甚至还可能丢了性命,反正横竖是个死,还不如干他娘的,脱下官衣当流氓,烧杀淫掠岂不痛快!

还真有人信,就假借南军的名号,跑出屯军之地,到城里百姓家中,抢了银钱不说,几个人还强了人家未出阁的女儿。

为了坐实南军所为,顺手抢了棉衣棉被,还不杀尽烧毁证据,特意操着拗口的南方口音,羞辱这家人,留下他们的性命。

本来被他们丢弃在城外的那些棉衣棉被也被护法团的人悄悄趁着夜色扔进了南军军营。

第二天南军就被告了,南军将军也从营中发现了那些棉被棉衣,不过早都被捡到的人用上了,不过为了他们南军的名声,自然假装不知道,更对外直言不是他们所为。

地方官也知道当兵的容易做出这种事,如今正是征讨逆贼的关键时期,也只能将案子压下来。

可是哪有不透风的墙,事情已经发生了,早已传遍全城了,百姓茶余饭后也都议论纷纷,骂狗官欺软怕硬,官官相护。

士兵们一看竟然没事,便助长了他们的气焰,现在连南军的一些人也加入了抢劫的行列了,毕竟冬天必须依靠棉衣棉絮御寒。

现在周遭城池村县,被那些士兵害得不浅,妻离子散,水深火热。

百姓怨声载道,这些事甚至马上都传到了京中。

凭此民心怨恨之际,一群太平起事的信徒开始联络那些苦主们,不出三天就连没遭横祸的百姓也纷纷加入,名声大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