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明朝话事人(1/2)

我们马上记住本站网址,www.baikecu.com,若被浏/览/器/转/码,可退出转/码继续阅读,感谢支持.

大明朝,是乞丐王朱元璋建立的最后一个汉人政权。

    提起老朱,没说的,牛人一个,从乞丐逆袭为帝王,驱除鞑辱,恢复我汉人河山,就凭此两点,必须点赞双连击!!!

    论古说今,只此一人!!

    其建立的大明朝,后世之君更是做到了,天子受国门,君王死社稷,不和亲,不纳贡,不称臣,确实是好样的,

    但也让人即爱且痛,尤其让人诟病的一点是,后世之君,基本都不愿意上朝。

    如果是一个、两个不愿意上朝,还可以说是他们德不配位,但实际上后世之君都不愿意上朝,连开创了永乐盛世,仁宣之治的,三位明君都不愿意上朝。

    那就是制度的问题,老朱的问题,只能从根源找起!

    公元1364年正月,大元朝江南行省,农民起义军首领朱元璋在南京应天府称吴王,建立西吴!

    吴王朱元璋,为了一统天下,开始着手建立官署制度,

    同时,三月制定了官制、班次,朝会问题随之而来,

    公元1364年,到大明洪武十二年,公元1379年,大明朝的朝会和历朝历代一样,是比较正规的。

    但是自从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朱元璋废除中书省后,朝中没有宰相,且他对功臣无论文武、也不论元庭投降文武或渡江后投效的文武功臣,都进行了整治乃至屠戮。

    为了加强统治权威,朱元璋将朝会作为政治宣讲地。

    其朝会的特点是,参加朝会的人非常多、且大小官员、各类事务全都可以讲,甚至不是官的耆老都可以参加。

    政治宣讲的主要内容就是遵守法律、讲究忠诚等等。

    日常朝会往往要按照“大朝会”去办。

    直到洪武二十八年,公元1395年,因为朱元璋身体不方便,年老精力不济,如此盛大的朝会才不断减少。

    为了更好的处理国家大事,明太祖朱元璋,将朝会开始细微化。

大明朝朝会被分为三种:大朝、常朝和不定期朝会。

    大朝:主要是在重要的庆典日举行,如元旦、冬至及大庆之日,皇帝在这些日子,于太和殿接受群臣的朝贺,这是一种礼节性的朝会,具有庆贺性质,一年之中也没有几次。

    常朝:包括朔望朝和日朝,朔望朝在每月的农历初一和十五这两天举行,也是一种礼节性的朝会。

    日朝,顾名思义每天举行!

    不定期朝会:这是大明朝特有的朝会形式,包括大礼朝会和日常议政朝会。

    大礼朝会,主要涉及皇族特定的大型礼仪朝会,如皇帝登基、大婚、册封皇后、太子等重要事件,一生之中也为没有几次。

    日常议政朝会,是对日朝的补充,就是皇帝平时不定期召集臣僚商议一些政务,可能是下午,也可以是晚上。

    每日的日朝和不定期日常议政朝会,才是大明朝皇帝真正处理政务的朝会!

    不定期日常议政朝会,没有什么好说的,就跟大家平时上班一样,领导有急事了,紧急通知大家开会,处理一些紧急事情。

    这里主要说的是每天的日朝,就跟公司每天的晨会一样。

    在公司上班,上午九点才报到,9点—9点半,公司领导说一下今天的工作安排和处理一下大家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从而能更好的为公司的发展服务。

    大明朝每日的日朝,性质跟公司每天晨会的性质一样,都是发现问题,处理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让大明朝更好的发展。

    按理说这样每日一会,不是挺好的吗,

    但问题就出现在这每日的日朝上,大明朝的日朝,可比公司里的每天晨会正规多了,时间也早多了。

    日朝作为大明朝廷最为重要的政治活动,当然也有了一套严格的制度。

    下面简单介绍一下明朝整个日朝朝会的过程。

    明朝皇帝上朝

第一是,侯朝阶段

    明朝京师官员被称为京官,只要是身处京师的官员,都可以上朝,不论文武,且六品以上必须上朝。六品以下的官员则可以自选。

    上朝的京官,皆佩戴有出入宫廷的牙牌。为方便上朝,他们大多在京师城西择屋而居,京师西城的长安街,京官居住最多,所以京师城西有“西贵之称”!

    早朝之前,大臣必须于午夜,也就是晚上12点左右就得起床,

    准备停当之后,前往午门集合。

    大约凌晨三点,大臣们到达午门外等候。

    午门乃是紫禁城的正门,中间为御道,平时不开启,左右两阙则供当值将军和宿卫执杖旗校等人的出入。

    又在左右两掖各开一门,称为左、右掖门,这才是百官入朝之门。

    午门上楼名“五凤”,设立有朝钟朝鼓,由钟鼓司宦官掌管。

    京官在朝房,侯朝

    为了方便官员们候朝“待漏”,大明朝廷在皇城内建有多处朝房,

    官员们按照品级于此坐立,等待宫门开启。

    作为对近臣的优待,端门内设置有专门的直房,右阙门南是锦衣卫的直房,下三间为翰林直房,

    候朝时,大学士居北楹,众学士中楹,余者南楹。

    此外在端门内左侧另有直房五间,又被称为“板房”,是詹士府、左右春坊和司经局官员侯朝的地方。

    入门次序也有规定,

    “亲王藩王先入,

    之后为内阁阁臣,

再后为六部首官和五军都督府的功勋武将,

    之后是近侍官员,公侯驸马伯,六部五府军的属官,应天府及在京杂职官员。

    上面是候朝阶段!

    第二,入朝阶段

    通常在凌晨五点左右,官员们开始进入皇宫。

    文官由左掖门进入,武官由右掖门进入,先在金水桥之南,根据品级排列好次序。

    鸣鞭之后,依次过桥,到达奉天门,即太和殿外面广场!

    文官为左班、武官为右班,

    在御道两策相向立侯,称为“起居”。

    在此期间,有负责纠察的御史在旁监督,凡是有咳嗽、吐痰、拥挤或仪态不整的都会被记录下来,之后听候朝廷处理。

    严不严,咳嗽、吐痰都不行,更别说上厕所了,所以上朝的京官,一般都是不喝水,不吃早饭。

    你想想,大明朝的官员,连早饭都不吃,每天都还都睡不醒,体力跟不上,能有精力处理国家大事啊,这不是扯淡嘛!!

    老朱同志,自己牛逼,不代表人人都是老朱同志,这就是乱弹琴,

    每日的日朝上,就已经为日后大明的衰弱埋下了伏笔。

    言归正传,接着说,

    奉天门太和殿上殿内正中设御座,称为“金台”,也就是金銮殿上的龙椅!

    台阶左右是钟鼓司的乐队,旁边是穿着全服铠甲的皇宫守卫,御道左右及文武官员身后则各有校尉握刀站立。

钟鼓司奏乐,皇帝到达御门,

    锦衣卫力士撑五伞盖、四团扇,从东西两侧登上丹墀,立于御座后左右三面。

    内使两人,一人执“文伞”,立于左前,另一人执“武伞”,立于右前,左文右武。

    皇帝座上御座上得龙椅之上后,

    再次鸣鞭,鸿胪寺“唱”入班,

    监国亲王领头,

    左文、右武两班齐头并进步入御道,

    文官“北向西上”,武官“北向东上”,行一拜三叩之礼,是为“大班”。

    公侯、驸马、伯自成一班(勋戚班),居武官班前!

本章节未完,点击这里继续阅读下一页(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