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入关(1/2)

我们马上记住本站网址,www.baikecu.com,若被浏/览/器/转/码,可退出转/码继续阅读,感谢支持.

<b>rg</b>此刻,他尚不了解沛公的真实意图,但亚父范增一直给项羽吹风。范增这个人年纪很大了,他七十岁才跟随项梁,为项梁出谋划策,项梁死后,他继续辅佐项羽,深受项羽敬重。

    项羽还尊称他为亚父,大概就是我们现在人说的干爹吧。

    范增对沛公的能力和志向很了解。当初项梁征集是否出兵援救齐国时,范增对沛公的发言记忆犹新。这绝对是个不可小觑的人物。

    特别是在函谷关前,范增被阻挡时,立马对沛公起了疑心。

    范增对项羽说“沛公在进入咸阳之前,贪财好色。入关后,反而对珍宝财物一无所取,对于美女佳人也不感兴趣。他的志向在夺取天下,我已经派人私下观察过他的风水,那是五彩缤纷、交错成龙虎之势。那是天子才有的气象。所以必须在这个时候消灭他,绝不可以失掉这个大好时机。”

    但也有人觉得都是楚军,目标是推翻暴秦,不该自己人打自己人。

    两边说的都有道理,项羽左右为难。

    项梁在的时候,沛公对项羽十分尊重,两人配合默契,他觉得沛公是侠客般忠肝义胆型的人物。如今两军会师,双方力量对比悬殊,他不相信沛公会心存对抗的念头。所以,对如何处理沛公,项羽迟迟难以下决心。

    但不等项羽犹豫,有人送情报来了。

    来者是沛公手下的左司马(掌管军政相关事务的副官)曹无伤,他派使者前来传递机密情报。

    项羽立即将曹无伤的使者召入营帐内。此人见了项羽,便将沛公进入咸阳后,封关自王,收买人心,排斥六国联军的所作所为,一五一十的和盘托出。

    项羽原来对沛公关闭函谷关一事心里就很不痛快。被来者一番点拨,终于看清了沛公的嘴脸。他怒不可遏,拍案而起,当即下令,明天一早,军士们饱餐一顿,大军开拔,准备发起对沛公的歼灭战。

    沛公危险了。

    项羽作战十分勇猛,手下几员大将如英布、龙且、蒲将军等都骁勇善战。刚刚经历过以少胜多、艰苦卓绝的恶战,士气高昂。

    反观沛公,虽然先行入关,但大多是能打则打,不能打则绕的战略,况且许多城池都是依计劝降所得,并未经历多少恶战。双方要是打起来,傻瓜都知道谁会倒在灰尘中。这个观点,在日后的楚汉相争过程中,被不断证实,说项羽是战神,哪一点都没有夸张的成份。

    这时,一个改变历史进程的人物出现了。

    这个人便是项伯。

项伯是项燕最小的儿子,项梁的弟弟,项羽的亲叔父。

    项梁和项羽在会稽起义的时候,项伯在项氏老家同时号召了族群里的年轻人,响应项梁起义。等项梁渡过长江后,项伯便带领族人参加了项梁的队伍,从此便一直留在项梁军中协助项梁。一度官至楚国的国相令尹(楚国所设的最高官职)。

    项梁阵亡后,项伯变成了项氏家族的长者,也是项羽最值得信赖的至亲长者。所以,不难理解为何他敢于提出不同意见,为何项羽对他不敢随性动怒。

    项伯年轻的时候和项梁一样,也是个浪荡公子,混迹于江湖。有一次,项伯杀人,被官府通缉,他躲到了东海下邳(今属江苏睢宁)。

    下邳是个好地方,好在哪里呢?它似乎是秦王朝的法外之地,躲避官府追杀的藏身之所。之前张良刺杀始皇帝未遂,也是逃到了下邳。或许,项伯逃至下邳就是上天安排让他和张良相识的吧。

    项伯与张良在下邳避难时,同是沦落天涯的没落贵族,又都是命案在身的朝廷钦犯。两人有共同的志向,相同的经历,不免惺惺相惜,无话不说。

    从此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上次张良随沛公投靠项梁的时候,久别重逢,张良建议恢复韩国的策略,项伯应该暗中帮了张良一把,否则,凭张良区区百来号人前来投靠,是无法引起项梁关注的,更谈不上在项梁面前露脸。

    有了这层生死之交的关系,项伯不忍心看到张良陪沛公殉葬。当晚,项伯带着贴身随从,纵马来到沛公军营,找到了张良。

    张良得知项伯来到自己营帐前,喜出望外。目前局势不明朗,两军对垒,是战是和,就在千钧一发之际。这种情况下,项伯不期而至,张良能不高兴吗?

    谁知项伯一进营帐,拉起张良的手,转身就走。他边走边说“快快,跟我走,不然明天你就大祸临头了。”

    张良大吃一惊,他小心询问道“此话怎讲?”

    项伯悄悄对张良说“项王明日准备大举进攻,沛公这点兵力无法抵挡,你赶紧跟我走,不要在这里坐以待毙,白白丢失性命。”

    这事要是换成其他人,二话不说,一准跟着项伯逃命去了。

    但张良就是张良,他非常沉着、冷静。一个人的素养、担当往往只有在最危急的时刻才能区别体现出来。

    张良沉吟了片刻,对项伯说“我是韩国的臣子,受韩王之命,送沛公入关。本应当在使命完成后回去报韩王。但眼在即,情况紧急,我要是不辞而别,径直逃亡而去,作为臣子是不义的行为,作为朋友则是失信的举动。项伯兄的救命之恩,张良心领了,我现在必须禀报沛公再做决定。兄可在此稍等片刻,我速去速回。”

    不得不佩服张良的聪明才智。这番话说得非常得体,无懈可击。首先,张良当面表明,自己是韩国的臣子,不是沛公的部下,这就把自己划线成了第三人,为后面替沛公开脱确立了旁观者的地位。其次,张良搬出了那个时期的士大夫最崇尚、最看重的忠诚义气作为挡箭牌。

    你来救我是义气,我通知沛公也是出于义气。为朋友两肋插刀,生死都能置之度外,我去告知一下沛公,尽做朋友的义务。完成韩王交给的任务,是谓忠;危难之际不抛弃朋友,是谓义。

    项伯没有反驳的理由,又不好离去,只好同意在帐内等候。

张良出了营帐,便飞快奔向沛公的营地。此时沛公还未就寝,见张良急匆匆地赶来,知道有大事发生。但听到说明天早上项羽就要派大军来攻打霸上,不由大惊失色。

    他大呼传令兵,准备召集军事会议,部署防守事宜以对抗项羽大军的进攻。

    张良知道沛公此刻呼叫传令兵的用意。他急忙拉着沛公的衣袖“先别急,我问你几个问题。”

    张良非常了解沛公,他关闭函谷关,虽然有据六国联军于关外,确保自己关中王的地位不被更改的用意,但绝无与联军大动干戈的意思。

    无论从哪个角度讲,沛公与项羽都是同一战壕里的战友,争争权力、地位之类的事,断不至发展到同室操戈。

    沛公急问张良“事情如此紧急,你有什么好办法?”

本章节未完,点击这里继续阅读下一页(1/2)